学院动态

【庆祝建校50周年】海南师范大学毕光明教授回母校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23-11-20浏览次数:128


为庆祝湖北师范大学建校50周年,20231115日晚,文学院特邀海南师范大学毕光明教授回母校作了一场题为《王蒙——当代文坛上的长青树》的学术报告。

毕光明为中文系78级校友,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调往海南工作,是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报告会由副院长杨文军主持,院长李治平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王再兴教授及文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共100余人出席,文学院学术报告厅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毕光明教授首先通过一组照片引入话题,生动讲述了他与王蒙的交往。谈到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人民艺术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学术研讨会”,他认为王蒙70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2000万字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是一位标志性的大作家,却又是一位被严重误读的作家。

对于王蒙写于1950年代的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他认为重点不在于对刘世吾等人“官僚主义”的批判,而是通过林震的视角讲述“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与“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小说在深层上是主人公“生命原力”的放射与以刘世吾、韩常新为代表的“组织力量”的冲突,反映的是主人公的“功名欲”,与赵慧文的情感纠葛则触及的是“爱欲”,最后在外部压力下,“功名欲”战胜“爱欲”,革命工作战胜了朦胧的爱情。从王蒙写于1980年代的《名医梁有志传奇》等作品中,他看到的是文化对人格的选择所造成的压抑。他说:“如果一种制度文化对创造型人格造成严重压抑,不能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那么,这样的文化构成方式是值得怀疑的。”他认为《活动变人形》是王蒙最重要的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通过讲述倪吾成一事无成的一生,深刻揭示了文化的弊病所在,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至于出版于新世纪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他认为这是一部“言志励己之作”,也是一部“劝学诲人之书”,为世人提供了一面“人格之镜”、“灵魂之镜”。说到这里,他为王蒙的曾经引发巨大争议的《躲避崇高》一文作了辩解,他认为“躲避崇高”与“人文精神”并不矛盾:“前者以‘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人欲横流’作为商品经济造成‘人文精神失落’的证据,后者则把生活的世俗化看成是人民群众获得了实际利益,这也是一种人文性”。

毕光明教授对王蒙作品的解读别开生面,情感丰沛,不时引发会心的笑声;他在解读作品过程中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回顾,也能予人以深刻的启发。

杨文军总结说:毕光明教授对作品的解读细密而深邃,其中包含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与体验;他解读的虽然只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作品,其中却潜藏着他对国家民族的大关怀。

在提问环节,毕光明教授谈到了他为振兴乡村文化所做的工作和对未来的设想,期待与母校师生密切合作。讲座结束后,他与在场师生合影留恋,并郑重邀请大家到其位于浠水老家的兰溪书院作客。

(通讯员: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