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文学院王阅博士参加保加利亚喜剧节并发表楚剧文化学术演讲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23-04-11浏览次数:465


202342日至49,中国驻保使馆文化处与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与保加利亚加布罗沃喜剧节同期举行。49日,我院青年讲师王阅博士于东二区时间2023491630(东八区2230)喜剧节学术交流活动中以直播方式发表题为《楚剧<葛麻>与中国戏曲中的丑行》(约30分钟)的学术演讲。

王阅首先从楚剧《葛麻》(原名《打葛麻》)与清代咸丰年间姚燮所撰《今乐考证》的关系入手,然后根据《楚剧志》中的记载梳理了楚剧《葛麻》流变过程,最后对《赶会》一折中葛麻这一丑角形象及其极具地方色的方言白(武汉话)的评析,引入对“无丑不成戏”这一戏谚的思考。在对丑角的喜剧性进行评述时,王阅博士特别关注到Ashley Thorpe在学术专著《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丑角:喜剧、批评与中国舞台的宇宙观》(THE ROLE OF THE CHOU (“CLOW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COMEDY, CRITICISM, AND COSMOLOGY ON THE CHINESE STAGE.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Press, 2007.的一个观点:“生和净的嗓音和做功比丑更夸张,因而更能体现喜剧性”,并与之进行论辩,认为“在当代语境下,每个行当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会显得颇有些夸张,但丑角的喜剧性并不仅仅体现为武功技巧(比如丑行绝活“矮子功”),而更多地体现在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比如在《葛麻》里,丑角葛麻的表演深度并不仅仅体现在他所使用的那些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技巧,而更多地体现为他如何使用这些技巧完成创作者的意图,即帮助他人实现‘大团圆’的梦想;团圆梦既是剧中人的梦想,也是观众的梦想,这体现出一种美善合一的价值旨趣与人生诉求”。

在“无丑不成戏”这一节,王阅认为,关于丑行的早期文献,可以追溯到《史记·滑稽列传》。关于丑角的分类,除了按照习惯分为“文丑”和“武丑”以外,还举例介绍了不同剧种中的不同分类方法,比如川剧中的袍带丑、裙子丑和烟子丑,京剧传统小戏《小放牛》(又名《杏花村》)中的牧童为娃娃丑,昆曲《玉簪记·秋江》中的艄翁为茶衣丑等。在介绍乾隆年间京腔十三绝和清代戏曲人物画家沈蓉圃的画作《同光十三绝》中的丑角刘赶三和杨鸣玉的同时,王阅也着重介绍了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在画作《同光十三绝》的舞台形象——《雁门关》中的萧太后。在结语部分,王阅针对Ashley Thorpe对丑角的印象:“丑角是一种充满幽默机趣的英雄形象”,提出丑行与戏曲表演的源头紧密相关,丑角演员以高超的艺术才华将我们的真实生活与生机盎然的舞台联结起来,让我们感知到中国戏曲的生动气韵与无限魅力。与会学者在互动环节和王阅进行了深入交流,显现出对楚文化的浓厚兴趣。

王阅毕业于武汉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攻方向为易卜生研究与楚剧史,先后在国际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Confluent, АРТИЗАНИН,DramArt,Studia Teatralne Europy Środkowo–Wschodniej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逐渐被国际同行关注,受邀担任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期刊审稿人。

保加利亚喜剧节旨在促进戏剧文化的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拓展跨文化戏剧研究新领域。近年来,文学院积极引进中文国际教育与戏剧戏曲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育中文国际教育与戏剧戏曲研究学术增长点。这次我院王阅博士参加保加利亚喜剧节文化交流活动,是楚剧文化首次登陆保加利亚,也是文学院近年来中文国际教育与戏剧戏曲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的体现。

文学院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这不仅体现在教学与科研的打磨过程之中,也体现在努力践行将优秀的中国本土文化传播到海外的过程之中。由于地处湖北,学院也努力研究和分享楚文化,不断深化细化研究成果,持续改善工作方式与方法,不断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类共同命运构建的全球计划——“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伟大倡议,让更多的“一带一路”项目落地,努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开拓多元形式,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模式转变。

附:

关于此次喜剧节及学术讲座的相关信息,可参看保加利亚加布罗沃喜剧节官方网站:https://dramagabrov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