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客座教授木斋先生应邀在人文楼602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读懂红楼梦——脂砚斋重写石头记》的学术讲座,文学院优秀校友、海南师范大学毕光明教授,文学院院长李治平教授,副院长王成教授,副院长彭江浩副教授及部分教师参加了学术报告会,沈月副教授主持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木斋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多年来积累的古代文学研究经验讲述了《石头记》和《红楼梦》的由来,接着带着大家讨论了脂砚斋的身份,以及《红楼梦》一书的写作历程。最后木斋教授总结道,脂砚斋的名字由书中的黛玉而来;黛玉之名从庚辰本中的“代玉”而来,“代玉”的愿意是暂且代为两位书中的宝玉写作《石头记》的意思。脂砚斋临危受命,代玉重写《石头记》,将原本由曹頫撰写《石头记》原稿重写而为《红楼梦》。脂砚斋重写红楼梦,是解读红学之一切谜案的总钥匙。
讲座结束后,木斋教授与文学院师生展开了深度交流。文学院师生结合讲座内容和自己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向木斋教授请教,木斋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针对“如何在一个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的领域,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的问题,木斋教授指出,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任何一个领域的学术研究,都不能说已经穷尽了所有的问题,依然会有很多的未解之谜。这就需要我们触类旁通,需要我们有开阔的视野,有比较敏锐的理论思维,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理论思考,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甲骨卜辞存在重复句式和回环节奏,能否判定其比《周颂》更早孕育诗歌基因”这一问题,木斋教授认为,卜辞虽含节奏感,但本质是“神权记事”而非“主体抒情”,而与之相对应的《周颂》具有四言体式、押韵规律及“颂者美盛德”的创作意识,标志着诗歌从巫术附庸转向独立文体。甲骨卜辞的诗性元素应看作《周颂》得以凝练的“文化土壤”。对于“如何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中巧妙地融入学术创新,以维持教材内容的权威性与学术前沿性的平衡”这一问题,木斋教授指出,一方面,教材需要保持其权威性,确保所传授的知识是准确、可靠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教材也应紧跟学术前沿,适当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培养创新思维。对于有价值的学术创新,可以在教材中以“学术争议”或“新观点介绍”的形式呈现,既尊重传统学术观点,又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学术创新的大门。对于“脂砚斋与曹雪芹到底是不是同一人”的问题,木斋认为,这在学术界的确存在争议。脂砚斋原型李兰芳是李煦晚年之女,与曹雪芹原型曹植是姑侄关系,但脂砚斋由于是女性作者,不能署名,因此,由姑姑而为叔叔。早期有版本写黛玉为“寂寞仙姑”。对于“考据研究和文本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如何结合”的问题,木斋教授认为,两者结合的重点是文本细读与问题意识。无论是考据派还是文本内部分析,研究都应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修辞、结构、叙事方式等,同时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进入史料考据和实地调查,而不是仅仅为考据而考据。对于“文艺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如何找到值得长期深耕的研究课题”这一问题,木斋教授认为,文学理论毕竟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其研究当然应指向文学,尤其是文学文本。在这个过程中,除要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以外,还要具备哲学、美学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专业融合,建立起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感和实践维度。
木斋教授的指点迷津让大家茅塞顿开,学术交流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