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第十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黄石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和湖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承办。全国5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学院多位教师和语言学科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交流研讨和会务组织等工作。
9月20日上午大会开幕,开幕式上,学院党委书记车录彬主持,院长李治平致辞。李治平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和语言学科建设发展情况,向参会单位与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期待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倡议专家学者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携手并肩,深入挖掘古代汉语的魅力与价值,积极探索创新研究路径,为推动古代汉语学科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下午分组讨论环节,我院祝永新、李凡两位老师分别担任第四、第五分会场的主持人,多名师生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赵爱武教授作了题为《“堂客”的地理分布及其历史发展》的学术报告,祝永新博士作了题为《汉简<仓颉篇>“名姓章”解诂十二则》的学术报告,和艳芳博士作了题为《宋代石刻简化字的使用》的学术报告,胡璇博士作了题为《于雅乐<京话指南>量词的综合考察》的学术报告,黄燕妮博士作了题为《<释名>方言词汇分布及其语音特点与东汉地形地貌》的学术报告,谢艳红博士作了题为《黄侃<古韵谱稿>归部的依据探析》的学术报告,李凡博士作了题为《郭店楚简<老子>校读三则》的学术报告。
在读研究生牛冰艳、李运强分享了研究成果《郭锡良<汉字古音表稿>长入短入说研究——以职 部字为例》,刘温静分享了研究成果《“喻三归匣”研究述评》,李芳秋分享了研究成果《“喻四归定”研究述评》。
9月21日上午大会报告环节,赵爱武教授担任报告会主持人。张道俊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六书音均表>古本音字论析》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清理了段玉裁古本音字判定标准与表述体例,校正了段玉裁误述古今音转关系95处,增补遗漏古本音字条目131条,并认为,段玉裁关于古本音字“音转之大较”的认识大体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偏颇、无征和遗漏情况。谐声古本音字与押韵古本音字构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关系。段玉裁古本音理论超越前人之处是明确了古本音字的标准、收缩了古本音字的范围、概括了古本音字的类型。
在之后的闭幕式上,张道俊教授担任主持人,祝永新博士则作为第五小组代表,汇报了分会场讨论交流情况。
会议期间,教师张玉玲、沈月、杨森旺及部分研究生聆听了会议。教师曾颖、张力以及研究生李芳秋、刘温静、牛冰艳、王子琪、梁艺馨、喻朝阳、梁德珊等参与了会务工作。
(文字:刘温静;摄影:王昭荣)